201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、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、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,會議提出,未來將馬鈴薯作為我國三大主糧補充,成為第四大主糧。許多專家認為,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,“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,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”。
15年50%的馬鈴薯 作為主糧消費
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研討會上表示,將力爭通過幾年不懈努力,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、小麥、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。預計2020年,50%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。
“目前馬鈴薯生產配套栽培技術日趨成熟,并成功開發了馬鈴薯全粉占比35%以上的饅頭、面條、米粉等主食產品和面包等休閑食品。此外,馬鈴薯脂肪含量低,蛋白質品質高,熱量比小麥、水稻低,符合當前我國居民膳食多元、飲食健康的追求。這些因素都將為馬鈴薯成為我國主糧產品奠定物質和社會基礎。”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萬寶瑞說。
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,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,但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,小麥、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、難度加大。而馬鈴薯耐寒、耐旱、耐瘠薄,適應性廣,種植起來更為容易,屬于“省水、省肥、省藥、省勁兒”的“四省”作物。
馬鈴薯,俗稱土豆,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,其在我國種植歷史已有400多年,面積達到8000多萬畝,但受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等影響,我國馬鈴薯生產消費總體呈現增長速度不快、生產水平不高、發展參差不齊等特點。
能夠作為主糧,是因為馬鈴薯能夠為人體提供全面的營養成分,100克馬鈴薯中所含豐富的鈣、磷、鐵、硫胺素等,幾乎兼有糧食、果蔬里所有營養成分,被譽為人類的“第二面包”。
“土豆的營養價值比小麥面粉高多了。它兼有糧食、蔬菜、水果里的全部營養成分。它的維C含量是蘋果的10倍、鉀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,還有多種有益于人體的微量元素。但是好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馬鈴薯的‘全營養’和主糧的價值。”專家說。
與小麥、玉米、水稻相比,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,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,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。